跳至主要內容

土地共享計劃再接獲申請

特首:應對疫情仍為首要任務

于品海先生(《香港01》創辦人)、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2019年12月《香港01》舉辦第一屆經濟高峰論壇,我應邀出席開幕禮;轉眼一年多過去,香港社會的焦點亦由抗暴變為抗疫,目前仍然是陰霾密布,經濟大受打擊,前景似乎有點暗淡。《香港01》此際繼續舉辦這個經濟高峰論壇,邀請一眾政商界領袖為香港經濟把脈,抒發己見,共謀出路,實屬難得,我在此首先向主辦機構表示欣賞,也預祝大家有具啟發性的交流和討論。   各位聽了我剛才幾句開場白,可能以為我因為面對過去一年半的嚴峻挑戰而對香港前景擔心,甚至灰心;但現實剛剛相反,我認為2020年是香港回歸以來一個重要轉折點,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新起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半年間三次「出手」,從憲制層面為香港解決問題,彰顯了中央和特區的憲制關係,貫徹落實《憲法》和《基本法》,以及建立了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維護國家安全。這些工作為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其中《香港國安法》的實施更加可以說是香港由亂向治的「定海神針」,而經濟發展正正需要平穩安全的社會環境。   特區政府剛於上周五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及全年本地生產總值的預先估計數字,前者按年下跌3%,而後者則如早前修訂的預測實質下跌6.1%。今日大家聚首一堂暢談香港經濟前景,實在非常合時。   我知道今日的論壇聚焦兩個議題,分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港深合作,以及中美關係。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背靠祖國,面向世界,而美國是我們的主要貿易伙伴之一,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無疑對香港有深遠影響。至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好的切入點,將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無限機遇。因此,雖然兩個議題並不直接相關,但對香港經濟發展而言都是舉足輕重,值得深入探討。   我在2019年12月出席第一屆論壇時,中美仍然未達成貿易協議,而且美國特朗普總統剛剛簽署所謂《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令雙方關係更加緊張。現在回看,當時兩國關係可謂低處未算低。美方在2020年採取了一連串單方面舉措,特別是藉香港事務大造文章,以人權、民主和自治等藉口,接連針對香港通過所謂《香港自治法案》及宣布行政指令,更加對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官員實施所謂「制裁」。美方的無理行徑,明顯違反國際法及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亦令中美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單損害雙方利益,更令受新冠肺炎疫情打擊的世界經濟能否在短時間內復蘇增添變數。因此,全世界大部分的經濟體現時對美國新政府都有所期待,大家都密切留意新政府會否改變外交,特別是對華政策,相信今日論壇的嘉賓講者都會各抒己見。但我相信對於現時約1,300家在港經營的美國公司,以及大約85,000名在港居住和工作,甚至以香港為家的美國公民來說,他們都希望香港不會受地緣政治衝擊,希望香港能維持穩定而且有一個便利營商的環境。   外國企業對香港經濟前景有信心,除了因為香港的法治環境、司法獨立、清廉政府、良好規管和國際聯繫外,另一個原因就是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帶來的機遇。這個7,200萬人口、人均GDP已達23,000美元的龐大市場是商家夢寐以求的發展空間,而香港則享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視不同城市之間的優勢互補和協同效應,其中香港和深圳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于品海先生在第一屆論壇致辭時就大談深圳和香港發展,他說香港在改革開放初期是深圳這個小學生的老師,而今日的深圳已是大學生,甚至博士生,尊重香港只是出於一種感恩之情。   深圳到今天對香港的確仍然有份感恩之情,我在2018年11月率領香港代表團訪京出席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活動時,就特別安排代表團先到訪深圳,正正是希望香港各界能親身感受到香港對深圳奇蹟般發展的貢獻而感到自豪,但同時又希望透過大家目睹深圳今天的成就而奮起直追,與深圳協同發展,讓港深這兩個城市的故事能歷久常新。我從政務司司長到這三年半當行政長官,與歷任深圳市領導交流合作,甚至建立深厚友誼,我從沒有一刻覺得深圳輕視香港,反而是他們都看到香港的獨特優勢,希望透過互補互助,令兩地互惠共贏,為整個大灣區建設作出貢獻。   正如我在2020年施政報告中闡述,中央已支持全面落實早前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原則上通過的各項政策措施,以及支持多項有助香港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提升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完善港深陸路口岸建設等的政策措施,當中包括加快落實在大灣區的跨境理財通、擴大兩地金融互聯互通的合資格股票範圍、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優化落馬洲/皇崗口岸,和探討羅湖口岸優化等。特別是創科合作方面,香港有多所在世界名列前茅的大學和優秀的基礎科研能力、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同領域上與國際接軌的專業人才,以及理想的集資平台,令我們可以與深圳強強聯手,共同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圳園區和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實現「一國兩制」下,位處「一河兩岸」的「一區兩園」。在其他領域,港深都會共同推動高水平合作,包括以前海為基地的深港現代服務業發展。   當然,眼前香港的首要任務仍然是應對疫情。近日特區政府已採取更快速、更果斷的措施,期望可以更有效地遏制疫情。我希望社會各界繼續支持及配合特區政府的抗疫工作,讓香港能夠盡快走出疫情,重新聚焦經濟發展。   最後,我祝賀第二屆《香港01》經濟高峰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農曆新年將至,我亦祝大家在牛年事事順遂、身體健康,多謝大家。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月1日在《香港01》2020經濟高峰論壇的視像演辭)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2/20210201/20210201_111516_570.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研究人才庫參加資格擴闊

創新科技署公布,擴闊研究人才庫參加資格,具特別認受性非本地院校的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相關學科學士和碩士畢業生也可參與,但他們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或獲准在港工作人士。   具特別認受性非本地院校指的是在最新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排名榜、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或倫敦時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榜中就STEM相關科目位列前100名的院校。   研究人才庫以往資助合資格公司或機構聘用最多四名本地大學或具特別認受性非本地院校STEM相關學科博士畢業生,或本地大學STEM相關學科學士或碩士畢業生,進行研發工作。   計劃為持有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研究人才分別提供每月最高18,000元、21,000元或32,000元津貼,聘用期最長36個月。所有在香港進行研發活動的科技公司,以及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進行研發項目的機構均可申請。                                                                   查詢可致電3655 5678或發電郵聯絡創新及科技基金秘書處。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3/20210302/20210302_115329_175.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亞洲金融論壇探討經濟新格局

第14屆亞洲金融論壇今日開幕,逾5,000名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具影響力的政策制訂者、金融翹楚、商界領袖、經濟學家、投資者和企業家出席,首次以網上形式參與論壇,探討金融、投資、營商等在環球經濟新格局下的機遇和挑戰。   論壇為期兩日,由特區政府與貿易發展局合辦,今年主題為「重塑世界經濟新格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開幕環節致辭時指出,面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挑戰,香港的根基依然穩固。   她指出,香港金融系統一直表現穩健強韌,金融市場包括聯繫匯率制度繼續運作有序,本地資本市場流動性強勁。   她表示,香港既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主要金融城市之一,具有獨特優勢,香港在疫情過後續有龐大機遇。   林鄭月娥指,特區政府正致力在粵港澳大灣區擴大人流和資金流,以創造新的市場和商機,跨境理財通讓大灣區居民跨境投資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而大灣區內有眾多潛在投資者,對國際金融機構甚具吸引力。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主題討論環節擔任主持,與出席論壇的重量級政策制訂者和國際組織領袖討論金融服務業在推動經濟復蘇方面的角色,以及在經濟新形勢下金融服務的機遇。   參與嘉賓包括盧森堡財政部長皮埃爾‧格拉美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兼董事會主席金立群、伊斯蘭開發銀行行長Bandar M H Hajjar、新開發銀行行長馬可、歐洲投資銀行副主席Teresa Czerwińska、愛爾蘭財政部國務部長肖恩‧弗萊明。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發表主題演說,剖析當前全球經濟形勢,探討開拓嶄新和可持續增長的路徑,乃論壇首日另一重點環節。   金融科技專區、FintechHK初創專區和InnoVenture專區今年以虛擬形式設立,結合全球投資機遇專區網上平台,以虛擬展覽形式讓本地和海外國際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初創公司和投資促進機構展示金融創新和嶄新商業意念的發展趨勢,以及各地不同界別的投資機遇。   論壇設網上投資項目對接會、爐邊談話等環節,讓投資者和業界人士尋求合作機會。   本屆論壇並首度推出「明日對話」環節,探討疫情對銀行、保險、金融科技等行業的影響,以及有關行業前景。 http://dlvr.it/Rqr0fj

安心出行新增儲存電子針卡功能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表示,「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推出新功能,讓市民儲存新冠疫苗接種紀錄或病毒檢測紀錄。此外,使用蘋果手機的「智方便」用戶也可在下載電子針卡時選擇新增功能,將針卡二維碼收納於電子錢包。   在「疫苗氣泡」下,市民可能需要不時出示疫苗接種紀錄。除攜帶紙本針卡,市民可更新「安心出行」至2.0版本,並使用新增的電子疫苗接種及檢測紀錄功能,透過掃描紙本或電子針卡二維碼儲存有關資料,方便日後展示。新功能同時適用於儲存電子檢測紀錄。   資科辦指,針卡二維碼採用數碼簽署技術,資料不能被竄改,以保資料真確無誤。市民須妥為保管紙本、電子針卡及二維碼,切勿隨便傳給他人或在社交平台分享。   為保障用戶紀錄和個人資料私隱,用戶每次均須使用開啟手機的生物特徵驗證或密碼,以打開新增功能內的電子針卡或檢測紀錄;首次使用新功能前須確認相關條款。   資科辦重申,「安心出行」無須用戶登記,也沒有追蹤功能。使用新功能儲存在程式內的電子針卡與個人出行紀錄一樣,只存於用戶手機,不會備存到政府或其他系統。用戶也可隨時更改或刪除程式中的電子針卡或檢測紀錄。   資科辦已就新功能徵詢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意見,確保符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規定,市民可安心使用。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6/20210601/20210601_141555_875.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