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土地共享計劃再接獲申請

融入國家大局 推粵港澳合作

尊敬的張新副省長(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周誠君所長(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陳志英副書記(廣州市政府黨組副書記)、李彤副會長(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副會長、中銀國際控股首席執行官兼執行總裁)、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興出席粵港金融合作研討會,與線上線下的各位領導、專家和業界領袖一同探討在國家十四五時期如何深化粵港金融合作,把握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的機遇。   過去幾十年國家的經濟騰飛,促成了香港的經濟一再轉型,也造就了香港的今天:成為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成為本地經濟支柱產業之一。這正是透過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的例證。今年初發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與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也提出繼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如何推動資金、人才、資訊等生產要素更好的自由流動,如何推動大灣區金融更深合作、更深度服務好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讓大灣區更好發展,成為了核心問題之一。廣東與香港昔日是經濟騰飛時的緊密合作夥伴,在國家經濟朝更高質量發展、在更高水平上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們的合作便迎來了新階段。   粵港聯手同心,將成為大灣區更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核心引擎。昔日的「前店後廠」,今後將成為「獨特的旗艦連鎖店」,把整個大灣區都拉動成為高效的產業和金融的物流鏈。在這裏我想提兩點想法:   第一,推動經濟更高質量發展,靠的是以數字經濟為引擎,提升數字化的治理能力、數據價值的釋放,將為產業的增值與擴容賦能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數字化帶來的新模式與新結構,將增加金融服務的需求,增加灣區內聯手協作所能帶來的增值空間;金融和不同產業之間的對接,也必帶來新的衍生需求。   我想說的是,粵港澳大灣區是內外循環的交匯點,當中獨特的差異化和體制優勢,與及產業結構的「梯度化分布」,讓區域金融合作有很大的需求與發展空間,且可有效促進雙循環格局的形成和良性互動。   企業要一手抓緊內循環的發展,也要開拓把握外循環的機遇,從產品到市場推廣;從創業到上市融資;從內地資金的管理到境外人民幣離岸調撥,都是要掌握機遇卻同時又要做好風險管理。全鏈條的金融服務只有在大灣區能一站式處理。這就是我們必須聯手緊密合作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服務好企業需要,創造價值和經濟效益,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貢獻國家經濟的更好發展。   第二,透過粵、港的合作,槓桿更大的市場潛力和能力,我們將可推動更多的金融創新,讓金融資源更有效的服務傳統產業、更高效的服務新經濟領域。這樣既可推動科技創新、技術創新,也將國家的製造業全產業鏈的競爭力提升。讓金融為科技及技術創新賦能;讓金融為經濟更高質量發展添力,促進整個灣區的經濟發展。如果這裏有着方程式,「金融創新」也許會是關鍵詞,透過安全而高效的金融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推動經濟的創新。   如果在這兩點之外,容許我作點補充的話,是在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不斷深化擴充的同時,在監管上的進一步合作,做到「聯防聯控」。創新,需要適當的發展空間、需要拆牆鬆綁,也需要適度的管控風險,這才能讓創新穩步向前。金融需依賴實體需求的堅實,也需市場信心的支撐,積極推動風險可控的創新,是大灣區必須加強合作的部分。「聯防聯控」是為了更多創新,也為了我們的發展能走得更遠。   特區政府前天剛發表了營商環境報告,是回歸以來的首份,展示了安全穩定才能談發展的黃金定律。2019年的黑暴對香港社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美國更對這些違法行為給力撐腰。中央果斷落實《香港國安法》,香港才回復社會治安及穩定。完善選舉制度,落實「愛國者治港」的原則,讓香港由亂轉治後,步進由治及興的新里程。   《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的一年,本港新股集資額超過5,000億元,較《香港國安法》前的12個月增加逾五成。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額超過1,600億元,亦比《香港國安法》實施前高出近七成。去年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所管理的資產更上升21%,增加至約35萬億港元,當中三分之一的增幅來自境外資金,足見香港仍然是受國際投資者歡迎的市場。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金融更為香港的金融市場發展帶來新動能。單計去年在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債務融資,就創出120億美元的新高。我們非常歡迎廣東省政府來港發行政府債券或綠色債券。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過去兩年,香港面對疫情和其他挑戰,我們的金融系統持續表現出非凡的韌力和穩定。香港正進入發展的新階段,會繼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區政府會全力落實好《十四五規劃綱要》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有關粵港澳合作的內容,提升金融服務對大灣區發展的助力和貢獻。   最後,我祝願這次研討會圓滿成功,各位身體健康、事業宏達。謝謝大家!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9月29日出席粵港金融合作研討會的致辭全文)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9/20210929/20210929_130219_216.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研究人才庫參加資格擴闊

創新科技署公布,擴闊研究人才庫參加資格,具特別認受性非本地院校的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相關學科學士和碩士畢業生也可參與,但他們必須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或獲准在港工作人士。   具特別認受性非本地院校指的是在最新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學排名榜、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或倫敦時報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榜中就STEM相關科目位列前100名的院校。   研究人才庫以往資助合資格公司或機構聘用最多四名本地大學或具特別認受性非本地院校STEM相關學科博士畢業生,或本地大學STEM相關學科學士或碩士畢業生,進行研發工作。   計劃為持有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研究人才分別提供每月最高18,000元、21,000元或32,000元津貼,聘用期最長36個月。所有在香港進行研發活動的科技公司,以及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進行研發項目的機構均可申請。                                                                   查詢可致電3655 5678或發電郵聯絡創新及科技基金秘書處。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3/20210302/20210302_115329_175.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

亞洲金融論壇探討經濟新格局

第14屆亞洲金融論壇今日開幕,逾5,000名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具影響力的政策制訂者、金融翹楚、商界領袖、經濟學家、投資者和企業家出席,首次以網上形式參與論壇,探討金融、投資、營商等在環球經濟新格局下的機遇和挑戰。   論壇為期兩日,由特區政府與貿易發展局合辦,今年主題為「重塑世界經濟新格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開幕環節致辭時指出,面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挑戰,香港的根基依然穩固。   她指出,香港金融系統一直表現穩健強韌,金融市場包括聯繫匯率制度繼續運作有序,本地資本市場流動性強勁。   她表示,香港既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主要金融城市之一,具有獨特優勢,香港在疫情過後續有龐大機遇。   林鄭月娥指,特區政府正致力在粵港澳大灣區擴大人流和資金流,以創造新的市場和商機,跨境理財通讓大灣區居民跨境投資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而大灣區內有眾多潛在投資者,對國際金融機構甚具吸引力。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主題討論環節擔任主持,與出席論壇的重量級政策制訂者和國際組織領袖討論金融服務業在推動經濟復蘇方面的角色,以及在經濟新形勢下金融服務的機遇。   參與嘉賓包括盧森堡財政部長皮埃爾‧格拉美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兼董事會主席金立群、伊斯蘭開發銀行行長Bandar M H Hajjar、新開發銀行行長馬可、歐洲投資銀行副主席Teresa Czerwińska、愛爾蘭財政部國務部長肖恩‧弗萊明。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發表主題演說,剖析當前全球經濟形勢,探討開拓嶄新和可持續增長的路徑,乃論壇首日另一重點環節。   金融科技專區、FintechHK初創專區和InnoVenture專區今年以虛擬形式設立,結合全球投資機遇專區網上平台,以虛擬展覽形式讓本地和海外國際金融機構、科技企業、初創公司和投資促進機構展示金融創新和嶄新商業意念的發展趨勢,以及各地不同界別的投資機遇。   論壇設網上投資項目對接會、爐邊談話等環節,讓投資者和業界人士尋求合作機會。   本屆論壇並首度推出「明日對話」環節,探討疫情對銀行、保險、金融科技等行業的影響,以及有關行業前景。 http://dlvr.it/Rqr0fj

安心出行新增儲存電子針卡功能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表示,「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推出新功能,讓市民儲存新冠疫苗接種紀錄或病毒檢測紀錄。此外,使用蘋果手機的「智方便」用戶也可在下載電子針卡時選擇新增功能,將針卡二維碼收納於電子錢包。   在「疫苗氣泡」下,市民可能需要不時出示疫苗接種紀錄。除攜帶紙本針卡,市民可更新「安心出行」至2.0版本,並使用新增的電子疫苗接種及檢測紀錄功能,透過掃描紙本或電子針卡二維碼儲存有關資料,方便日後展示。新功能同時適用於儲存電子檢測紀錄。   資科辦指,針卡二維碼採用數碼簽署技術,資料不能被竄改,以保資料真確無誤。市民須妥為保管紙本、電子針卡及二維碼,切勿隨便傳給他人或在社交平台分享。   為保障用戶紀錄和個人資料私隱,用戶每次均須使用開啟手機的生物特徵驗證或密碼,以打開新增功能內的電子針卡或檢測紀錄;首次使用新功能前須確認相關條款。   資科辦重申,「安心出行」無須用戶登記,也沒有追蹤功能。使用新功能儲存在程式內的電子針卡與個人出行紀錄一樣,只存於用戶手機,不會備存到政府或其他系統。用戶也可隨時更改或刪除程式中的電子針卡或檢測紀錄。   資科辦已就新功能徵詢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意見,確保符合《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規定,市民可安心使用。 https://www.news.gov.hk/chi/2021/06/20210601/20210601_141555_875.htm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