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治理:換新景 暢步行

地區治理:換新景 暢步行

斑駁的瓦片屋頂、古樸的中式家具,昔日圍村風貌,如今以全新姿態在街道上重現。

 

政府一直致力通過美化公共空間和優化街道景觀等措施改善市容。由政務司副司長領導的地區治理專組,積極跟進落實各項地區議題,打造行人友善環境、提升步行體驗正是重點之一。

 

其中,路政署選定荃灣路德圍、中環港外線碼頭、港鐵大圍站進行街道景觀優化工程,為鬧市增添色彩。

 

舊日情懷

 

熙來攘往的路德圍,由多條行人專用街道組成,是區內著名的「食街」,其原址為1960年代清拆的荃灣河背村。路政署以荃灣圍村作美化主題,為尋常的路燈燈柱、花槽等加以點綴,重現圍村建築特色和景致。

 

路政署園境師助理林泳誼說:「花槽貼圖設計模仿舊圍村一些裝潢和傢俬,讓行人仿如置身舊圍村庭院,回望屋內景象一般;而路燈燈柱貼圖,以圍村磚牆、瓦片頂和裝飾性天花作為設計概念。」

 

春天未至,抬頭卻可見木棉「盛放」,原來是行人天橋橋墩上的圖案。

 

林泳誼解釋,鄰近路德圍的港鐵荃灣站一帶,是已搬遷的木棉下村原址,現時仍有不少木棉樹每年在該處開花,吸引紅耳鵯和赤腹松鼠等小動物,遂將這道風景融入天橋橋墩和特色渠蓋,成為路德圍的「打卡位」。

 

另外兩項街道景觀優化工程同樣別出心裁。

 

聯繫市區和離島的中環港外線碼頭,透過淺藍色調展示南丫島漁村文化,又以「珊珊」李麗珊的風帆和長洲平安包等元素呈現喜悅慶典,牛皮廠和齒輪圖案則訴說着坪洲的本地工業歷史。

 

而在港鐵大圍站一帶,可見到在與吐露港相連河道常見的白鷺,以及在香港郊野出沒的果子狸和豹貓等野生動物的圖案,呼應城市河道和躍動郊野主題。

 

巧換新顏

 

路政署多管齊下美化街道景觀,未來全港18區也會陸續換上新面貌。

 

署方計劃分兩階段,為每區兩條行人天橋、隧道等構築物進行翻新和美化,包括修復老化構件、重新粉刷結構表面,以及提升扶手和照明等設施,令道路設施更安全、便利和舒適。首階段的18座構築物工程已展開,預計今年年底前陸續完成。

 

動工前,路政署根據構築物的地點度身訂造設計方案,突顯當區特色,例如觀塘區橫跨協和街的行人天橋以山野遊蹤為美化主題,便是從附近的沈雲山郊遊路線獲得靈感。

 

路政署園境師吳楚翹娓娓道來:「我們在天橋的主要牆身,展示由沈雲山山頂眺望飛鵝山和順利邨的景色,而在無障礙通道牆身,也會有連綿不斷的灌木和樹木圖案,配合郊遊主題,希望令更多市民認識到沈雲山這個獨特而珍貴的觀塘後花園。」

 

吳楚翹又舉例指,另一條位於沙田區、橫過沙田圍路的行人隧道,美化設計糅合該區歷史建築和地標的特色,例如曾大屋、瀝源橋,以及市民在城門河划艇、沿河畔踏單車等元素,構成動靜交織的畫面,體現沙田區傳統文化和都市活力。

 

第二階段的18區構築物翻新美化工程預計明年年初前開展,同年年中前陸續完成。

 

改善路面

 

此外,路政署已展開擴大重鋪行人路路面計劃,重鋪全港40段合共長逾16,700米的行人路,涵蓋中西區金鐘道、油尖旺區梳士巴利道等地,並根據整體路面情況規劃維修保養,為市民提供更佳步行環境。

教書育人 守正創新

教書育人 守正創新

傳授知識是教師天職,如何以易學易懂的方式教學,加深學生記憶,是為師者持續探索的一門學問。

 

關志恒從事教育工作約20年,目前在衞理中學任教,主要教授歷史科。

 

面對豐富的課程內容,關志恒盡量梳理史料脈絡,幫助學生理解,更利用創意方法,加強學生對史料的認識和記憶。

 

趣味學習

 

學習歷史,關志恒認為不可刻板地只靠閱讀和背誦,所以他非常重視延伸活動。

 

為讓學生更易理解海上絲綢之路、阿拉伯文明等學習內容,關志恒與同校其他教師合作設計桌上遊戲,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幫助學生整理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線。

 

他認為,歷史教育不單是認識史實,更重要是培育學生的歷史意識、世界視野,以及對文化的尊重。

 

「我希望學生理解歷史的連貫性,透過前人的努力,領悟智慧。」

 

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關志恒花盡心思。在剛過去的7月,他獲頒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表揚其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傑出表現。

 

關志恒說,獲獎激勵他繼續在教育領域探索、創新。

 

品德發展

 

教書育人,除了傳承學問,在培養學生品格方面,教師的角色同樣舉足輕重。

 

在東華三院田灣(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七總理)幼稚園任教的孫韻姬,是另一名獲頒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教師。

 

孫韻姬認為,幼兒時期是塑造品格的關鍵期,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榜樣,教導小朋友持守正確價值觀,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挑戰和機遇。

 

「身教永遠重於言教。教師要時常以身作則,並營造積極正面的學習氣氛,培養小朋友的優良品格。」

 

為令幼兒親身體會並理解品德的具體意思,幼稚園更運用繪本配以活動及遊戲,例如「禮貌龍虎榜」,鼓勵小朋友的行為要有品德,又會邀請家長與小朋友一同製作繪本,加深記憶。

 

幼稚園早前更申請優質教育基金,自行設計及出版繪本,內容圍繞傳統文化,既配合小朋友的興趣和學習需要,也能讓他們從小學習欣賞文化特色。

 

鼓勵創新

 

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由教育局主辦,自2003年舉辦至今,已有超過950名來自不同範疇的優秀教師獲獎。局方期望透過獎項表揚卓越教師,提升教師專業形象和社會地位。

 

教育局總專業發展主任(教師獎項及語文教師資歷)陳思艾表示,卓越教學獎有助凝聚優秀教師,推廣和分享優良的教學實踐,繼而培養教育界追求卓越的文化。

 

卓越教學獎每一屆均設不同主題,每年7月舉行頒獎典禮,典禮結束後隨即接受新一輪提名。新一屆卓越教學獎會增設新秀教師獎、創新教育獎兩個常設獎項,以鼓勵勇於創新的教師。

學粵語 助共融

學粵語 助共融

「三零六二四七零零……」課堂上,十多名學員專心聆聽導師發音,再隨着經典粵語流行曲《數字人生》的節奏,練習咬字。

 

廣東話的九聲六調難倒不少人,抵港人才也不例外。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深明他們的需要,遂與香港文匯管理學院合作舉辦常規廣東話課程,協助他們學習粵語,盡快適應和融入香港生活。

 

日常對話 靈活運用

 

為期兩個多月的課程共12節,以圍繞日常生活的主題教授廣東話用語和句式,涵蓋交通、購物、美食、職場等,並鼓勵學員分組交流,建立信心。

 

導師陳泳因說:「學習任何語言不外乎多聽多說。我們設計了多個生活和工作場景,例如讓學員訪問同學付款方式的使用習慣;而『香』、『商場』等字詞對他們來說有難度,我們也特別加強練習。」

 

學員完成課程並通過考試,更可獲頒發證書。

 

互動學習 糾正發音

 

36歲的周錫晨來自上海,去年10月經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來港。他曾試用手機應用程式學習廣東話,但效果一般。

 

「很多時候碰到一些問題,沒有人可以幫我解答。手機應用程式的口音有點像機器人,我的同事經常說,你怎麼說的是機器人版的廣東話?」

 

周錫晨的工作是協助企業建立數據中心,常接觸香港客戶。他說不單要適應香港的生活,還要融入,希望透過報讀廣東話課程學好本地語言和文化。

 

「一些本地廣東話用語跟普通話有較大差異,這是我學習的一個難點。此外,說普通話時,嘴巴肌肉不會動得太厲害,但廣東話可能有很多口型。」周錫晨認為,上課能讓他找出和糾正發音的不足之處。

 

細心策劃 滿足所需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早於4月已曾舉辦粵語體驗課,讓新抵港人才透過對話訓練,掌握廣東話的日常應用和技巧。人才辦總監劉鎮漢指反應非常好,於是陸續推出長期課程。

 

「我們曾試驗不同模式,收回的意見中,學員想以輕鬆的模式學習,不要太多人。因此這次推出的廣東話課程是小班教學,只有十多人,也採用較輕鬆手法教學。」

 

他補充道:「年輕的人才較急切找工作和租屋,有家庭的則重視找工作、找學校和租屋。大家都認為如果能學習廣東話便最好,因此我們下一步計劃為來港人才子女和非華語來港人才開設廣東話課程。」

 

積極宣傳 全球招才

 

人才辦除了幫助人才落戶香港,也積極向外宣傳香港優勢。

 

劉鎮漢形容人才辦目標清晰,根據本港人才清單和調查報告,了解各國人才分布,再制訂每年的出訪計劃。未來一、兩個月起,人才辦將馬不停蹄,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北美,以及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搶人才。

 

「不論語言方面還是生活習慣,我們都認為馬來西亞是一個很好的市場,擁有商業服務、醫療、資訊科技等方面的人才。歐洲人才分布較分散,主要是人工智能、電子科技方面的人才,其中德國就較多商業服務、科技人才。」

 

他又說,人才辦成立十個多月以來,最大挑戰是與時間競賽,相信今年年底可達成多項績效指標,包括網頁瀏覽量、社交媒體平台數量、追蹤人數和合作夥伴數量等。

 

渠蓋有畫 腳下生色

渠蓋有畫 腳下生色

從渠蓋看出香港風土人情。渠務署近年鑄製一系列特色渠蓋,色彩艷麗,集功能與美觀於一身,其上圖案更反映當區特色。在林村的渠蓋畫的是許願樹;在大澳的渠蓋上是小艇和漁獲,更有棚屋和水道,一看便知當地人的生活離不了海。

 

華麗變身

 

渠蓋的功用是方便工程人員檢查和清理沙井、渠道,屬於實用性質的設施,原本毫不起眼,但近年渠務署卻為它們悉心妝扮,摒棄粗糙紋理,改用突顯地區特色的圖案,顏色也由純黑變為五彩斑斕。此舉既提升水務系統形象,也為市民和遊客增添打卡好去處。

 

渠務署工程師溫志堅細說大澳特色渠蓋的設計意念:「我們把站在大涌橋上望向棚屋的風景濃縮在渠蓋上。」其上有小艇、漁獲、蝦膏和鹹魚,活現大澳漁民的日常生活。棚屋前直達小艇的木梯可謂點晴之筆,顯示出漁民的生活智慧。

 

大埔林村名勝首推許願樹,當地特色渠蓋畫的也是它。渠蓋上的大榕樹樹冠茂盛,掛滿了象徵祝福的寶牒。這款渠蓋有兩個不同顏色的版本,一款由綠色、藍色、黃色和啡色交織而成,生機勃勃;另一款選用粉紫色、粉紅色、綠色和啡色,散發浪漫氛圍。

 

香港本是漁港,鯉魚門特色渠蓋正好反映香江之美,將山、水、鯉魚、漁船、懷舊小輪、牌坊和燈塔等元素融入設計之中,其中山、水元素隱含鯉魚門村依山傍水之意,也代表渠務署興建的污水收集系統,以改善避風塘一帶的水質。鯉魚、漁船和懷舊小輪則代表鯉魚門區活躍的漁業活動,和以海鮮美食為賣點的旅遊景點形象。

 

精心設計

 

為了兼顧原有功能,特色渠蓋的設計避免採用大幅圖案,構圖也不能遮掩用作打開渠蓋的匙孔位置。考慮到方便維修保養,圖案線條不能太幼。渠蓋上不同方向的凹凸坑紋需保留,並要加強防滑。由於渠蓋安裝在露天地方,渠務署特地選用室外專用的油漆,使色彩持久。

 

渠務署現時已在11個地點安裝逾200個特色渠蓋,除大澳和林村,還有蝴蝶谷道寵物公園、茶果嶺海濱、啟德河、昂坪、鯉魚門、翠屏河、土瓜灣海濱、海輝道海濱和梧桐寨。

 

該署計劃在全港安裝更多特色渠蓋,而為慶祝成立35周年,署方正舉辦特色渠蓋設計比賽,勝出作品有機會被製成渠蓋,安裝在香港不同地方。

治病童 賦新生

治病童 賦新生

一份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為一名患病女童的治療帶來希望;一次跨境運送,體現粵港兩地血脈相連,以及內地對香港的大力支持。

 

五歲女童罹患地中海貧血症,香港兒童醫院的醫療團隊一直負責女童的治療,並計劃為她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一個消息  看見希望

 

過程中,醫療團隊得悉女童的親人在廣州一間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儲存了臍帶血造血幹細胞。

 

團隊以女童的治療為優先考慮,與有關儲存單位展開溝通,以及了解跨境運送的規定及流程,並按照既定機制,於7月下旬將該份臍帶血造血幹細胞順利運抵香港。

 

為了病童福祉,這次跨境運送獲內地不同部門和單位支持並提供便利,也突顯粵港兩地關係密切。

 

低溫保存  順利送達

 

兒童醫院血液及腫瘤科服務主管鄭偉才表示,運送過程除須符合法例要求,衞生、安全也極為重要。

 

「臍帶血造血幹細胞要在低溫狀況下保存,讓細胞有如進入冬眠狀態。」

 

鄭偉才表示:「如在室溫,天氣炎熱,細胞容易死亡。如果細胞數目減少,對移植並不理想,因此要將造血幹細胞保持在安全、無菌、低溫的狀態,才可運送至香港。」

 

妥善安全  合乎標準

 

運送要謹慎,抵港後的儲存也大有學問。

 

該份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目前儲存在兒童醫院幹細胞移植化驗室,鄭偉才強調,化驗室絕對符合儲存所需的條件。

 

「第一,極低溫。臍帶血造血幹細胞須儲存在極低溫的液態氮儲存裝置內。」鄭偉才說。

 

「第二,無菌。化驗室會確保所有幹細胞的儲存,都擁有妥善、安全、有保證和符合標準的環境。」

 

按照治療計劃和女童臨床情況,醫療團隊預計10月為她進行移植。

 

唯一中心  賦予新生

 

兒童醫院是本港唯一提供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的中心,每年進行約40至50宗移植。

 

該院也是不常見疾病的轉介中心。為應付不常見、複雜的病症,醫院引入先進科技,提供多項精準化驗,找出患者病因,協助制訂治療方案。

 

另外,醫院提供全港性初生嬰兒篩查,涵蓋在公立醫院出生的所有嬰兒。

 

現時篩查項目包括26種代謝病、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脊髓肌肉萎縮症等。

 

嬰兒篩查  及早治療

 

兒童醫院醫學遺傳科部門主管陸浩明表示,這些都是相當嚴重的疾病,目的是早發現、早治療,希望能讓患者有接近正常的生活,有機會健康成長,所以篩查非常重要。

 

跨專科治理也是兒童醫院一大服務特色,陸浩明說,不同專科醫生會診,除減少病人舟車勞頓,更可加強醫療團隊的溝通和協調,提升治療效果。

手執卡式證件 心懷國家認同

手執卡式證件 心懷國家認同

7月1日早上,九龍城區議員利哲宏的電話突然響個不停。

 

當天國家宣布會向非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簽發《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非中國籍)》,好消息甫公開,本港的少數族裔社群已甚為關切,不少人致電利哲宏查詢。

 

翹首以待

 

「他們很積極、很緊張,我從未見過他們如此緊張。」本身是巴基斯坦裔的利哲宏指,少數族裔社群對新通行證反應熱烈,估計政策宣布約一個月以來,其區議員辦事處已協助近600個個案辦理申請手續,現時每天仍至少協助十至15個申請個案。

 

這張卡式證件,對需要往返內地的少數族裔人士而言,意義非凡。國家出入境管理局7月10日起簽發該新證件,不少人取證後急不及待試用,並對其帶來的通關便利讚不絕口,利哲宏也是其中一員。

 

他在取得新證後即日便與朋友駕車到上水,轉乘港鐵到落馬洲站經福田口岸過關。同行持回鄉證的艾歷斯,也和利哲宏一樣對新證件的便捷程度充滿期待。

 

「新通行證推出前,我也會和利哲宏一起到內地,有一次他要接受檢查,我等了他差不多兩小時,真的很辛苦。」艾歷斯更透露,過往有數次會議,也因利哲宏等候過關的時間太長而被迫取消。

 

讚嘆不已

 

利哲宏感嘆使用新證前後的分別極大,從此不用再為申請簽證大排長龍之餘,過關時也不必與其他外國人一起排隊。「以前我們要在外國人通道排隊。我們其實和其他外國人不同,我們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但在那裏排隊辦手續卻要花很長時間。」

 

他坦言,使用新證除了帶來方便,也加強對國家的歸屬感,感受到國家認同自己是國家的一分子。「可利用此證進入內地,到不同地方感受中華文化,透過這樣對國家的文化或不同範疇會有深刻認識,從而提升歸屬感。」

 

受惠者眾

 

移民來港十多年的許太是越南人,眼見丈夫和女兒持回鄉證過關時十分方便,當獲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非中國籍)》推出後也雀躍不已,急不及待申請。

 

她表示,現時使用越南護照,過關要花長時間排隊,非常不便,長假期人多時情況更甚。「曾試過復活節時,我們要到丈夫在潮汕的家鄉,在高鐵站排隊約一小時。我們和親友一同前往,他們過關後只等我一人,令我感到不好意思。」

 

她相信取得新通行證後過關更方便,一家人會更常到內地。「之後想和女兒到北京參觀故宮博物院、走上長城、到上海,帶女兒了解國家的發展、文化和歷史。」

科技導航 自動駕到

科技導航 自動駕到

政府積極把創新科技融入交通運輸,推動智慧出行,努力漸見成果。目前在港測試的八部自動車,其自動化技術全部達到國際標準第四級別,媲美內地以至世界各地。

 

元朗錦綉花園月底開始會有兩輛自動駕駛穿梭小巴進行載人測試,為期約七個月,接載居民穿梭屋苑,循環行駛2.5公里路程。

 

兩輛小巴規格相同,其中一輛可乘坐12人,另一輛因配備輪椅座,座位數目減至八個。

 

收集數據  即時分析

 

要令小巴自動駕駛,全賴汽車科技研發中心研發的自動車系統。車上安裝了人工智能系統代替司機駕駛,車輛行駛時,四邊車身共15個雷達和識別鏡頭會收集四周環境的即時數據,配合自建的高清電子地圖和圖像處理技術,人工智能系統能準確分析路面情況,精準定位。

 

自動車系統還會運用5G技術,透過智慧燈柱在雲端即時監控車輛所有狀況。

 

中心兩年前開始研發和測試此系統,曾在內地的封閉道路場地測試車輛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後才展開載人測試。

 

中心行政總裁張梓昌表示,選定錦綉花園作載人測試是因為那裏的道路環境與市區相近:「香港的道路環境非常複雜,很多時有不同車輛、行人、單車出現,情況就如錦綉花園,但錦綉花園的好處是路面較寬闊,車流量也相對較少。」

 

反覆測試  確保安全

 

他指出,為了這次載人測試能順利進行,他們早在六、七個月前已反覆測試,仔細調校。

 

他逐一講解道:「例如小巴靠站時是否接近行人路。此外,錦綉花園道路有很多減速帶,小巴要緩慢地減速,之後加速和再減速也要順暢,這些都要調校。測試路段上有一個T字路口,駛出時要切入其他行車線,這時候要確保安全性。」

 

運輸署在載人測試開始前,已詳細審視中心提交的資料和文件,包括內地同款車的測試報告,以判斷車輛是否適合在香港的建議路段測試,兩輛自動車也要通過運輸署驗車中心的檢驗。而在載人測試期間,小巴的最高車速、測試路線和後備駕駛員的資格也受運輸署監管。

 

運輸署總機電工程師(巴士安全)林詩薇表示,所有規範都是為了確保行車安全:「因為自動駕駛系統代替人類操作車輛,我們要進行多重測試,確保駕駛系統表現如同人類,在路面上安全行駛。」

 

連同在錦綉花園的測試,目前香港有八部自動車進行測試,所使用的技術全部達到國際標準第四級別,與內地以至世界各地看齊。汽車駕駛自動化的國際標準最高為第五級別,該級別的車輛可在任何情況和環境下完全自動駕駛。第四級屬於高度自動化駕駛,在特定情況和環境下不需要司機。

 

配合發展  更新規管

 

為配合自動車作為一種新型交通工具,以及不斷發展的自動車技術,政府3月實施新的自動車規管框架,運輸署可就個別自動車的測試和先導使用,適當地豁免相關交通運輸條例下不適用於自動車的條文,方便業界靈活測試和應用自動車技術。

 

林詩薇說:「在新的規管框架下,自動車可與傳統汽車一樣登記領牌,也可以載客取酬,這些都促使自動車的使用更全面。」

科技助力 工業增值

科技助力 工業增值

「我們生產的蔬果汁,保質期以往只有10至12天。引入智能生產線後,保質期大幅延長,現時可達60至90天。」

 

創新求變

 

這個新鮮蔬果汁品牌於2010年創立,產品以往以全人手製作。六年前,陳嘉新接手,成為品牌負責人。

 

有見人手製作產能較低,產品保質期也較短,陳嘉新求變,決定將公司的生產線升級。

 

政府推出的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以政府對企業1:2的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智能生產線,陳嘉新的公司正是受惠企業之一。

 

提升產能

 

引入智能生產線,在在有利公司業務與發展。

 

陳嘉新說,以往需經人手的工序,包括原材料處理、磨漿,以至裝瓶,現已全部改由機器完成,除令產能提升,生產過程也更衞生。

 

廠房更引入高溫高壓消毒釜為產品消毒,產品保質期也因而大幅延長。

 

生產線更設智能感應器,配合數據收集系統,收集用電量、用水量等數據,有助公司進行成本分析。

 

應用科技

 

創新科技是智能生產的基石,生產力促進局一直積極協助企業,包括陳嘉新的公司,運用創新科技解決行業痛點,並根據不同行業實際需要,介紹相應技術。

 

以陳嘉新的公司為例,生產力局的首要考量是如何在不使用任何防腐劑或添加劑的情況下,達致消毒、殺菌效果,同時延長食品保質期。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提到,創新科技在製造業的應用,因應產品特色各有不同,即使同一行業,也未必能直接套用,因此,局方期望為有需要行業提供客製化服務,讓更多企業於生產過程使用創新科技,提高行業競爭力。

 

政策支持

 

政府的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早於2020年7月推出,而為加大力度支持企業推行智能生產,去年施政報告宣布優化計劃,今年1月8日起容許申請計劃的企業,任何時間在計劃下合共進行最多三個項目,以獲取最多共4,500萬元的配對資助。

 

截至上月中,新型工業評審委員會已同意支持43 宗申請,主要涉及食品製造及加工、紡織及製衣、建造材料、醫療器材等行業,合共68條生產線。

 

工業專員(創新及科技)葛明說,政府的目標是在2027年將計劃下的智能生產線增至最少130條。

 

因地制宜

 

葛明又提到,香港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創科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推動新型工業化,為香港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

 

他強調,科研能力和基礎是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最重要的優勢,而新型工業化也為香港創科發展提供豐富的需求和應用場景,完善創科生態。

實習助成長 青年覓路向

實習助成長 青年覓路向

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羅曉婷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應屆畢業生,去年透過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推行的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香港大學生義工實習計劃,獲甄選到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的辦公室傳訊部實習六個月。

 

擅長攝影和撰稿的她,主要負責管理該組織的社交媒體平台,推廣聯合國在全球的志願工作崗位;並舉辦工作坊,為志願人員提供培訓。「希望招募更多人參與志願工作,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與和平。」

增廣見聞

 

談及印象深刻的工作經歷,羅曉婷憶述去年10月底,聯合國秘書長訪問尼泊爾,出席聯合國日慶祝活動,她自己能參與籌辦,深感榮幸。她又曾到尼泊爾邊境城市做外展服務,與當地大學生交流。

 

羅曉婷在工作與生活之間也取得平衡。她善用工餘時間加入合唱團,曾在英國駐尼泊爾加德滿都大使館演出,為推動當地教育的非牟利組織籌款;她又與同事結伴,到喜馬拉雅山脈的安娜普納大環線徒步13日,飽覽群山之美。

 

回顧半年尼泊爾之旅,羅曉婷認為最大挑戰是克服文化衝擊,她舉例指在香港較少聽到南亞口音的英語,花了一個月才逐漸適應,又指這次經驗,賦予她勇氣投身職場。

 

羅曉婷說:「這次實習機會,讓我有獨自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也讓我成為一個更堅強、更獨立、更謙虛的人。」

 

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香港大學生義工實習計劃自2015年推出,至今累計資助約130名本地大學生前往聯合國在不同國家的機構或單位實習,讓年輕人提升個人能力和拓闊視野。

計劃目前由民青局和義務工作發展局等合作推行,合資格本地大學的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學生,獲就讀院校提名即可申請參加,通過遴選可獲資助來回機票和生活津貼。

 

實習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黎年表示,每年可供實習的聯合國轄下服務單位各有不同,例如世界衞生組織、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實習範疇越來越廣闊。

思考未來

 

黎年表示,相關實習經驗對事業發展有莫大裨益,過往甚至有學生完成實習後獲邀留任,非常難得。他勉勵學生善用海外實習時間,思考未來路向。

 

黎年說:「特別是年輕學生,在求學階段,讓他們自己考慮將來如何,將來的路怎樣走,這是非常重要的。」

 

新一屆實習計劃涵蓋八個國家,包括老撾、越南,以及首次加入的塔吉克斯坦,均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培育青年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表示,希望有更多機會,讓年輕人了解「一帶一路」國家發展和趨勢,又指實習計劃與該局的青年發展藍圖相配合。

 

「我們希望培育香港青年成為愛國愛港,具備世界視野,有抱負、有正向思維的新一代,也很感謝國家外交部大力支持,讓香港青年有機會到不同地方實習,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梁宏正並說,留意到實習計劃的申請人數較去年倍增,未來會爭取增加實習崗位,惠及更多年輕人。

體貼有禮 笑迎天下客

體貼有禮 笑迎天下客

香港之美,見於自然風景,見於城市建築,更見於熱情包容、有禮敬業的香港人。現時有近8,000間商鋪獲優質旅遊服務計劃認可,旅遊發展局精益求精,今年修訂計劃評審準則,進一步提升業界服務水平。政府也鼓勵市民發揮好客之道,主動向旅客展現香港之美。

 

從細節做起

 

從事零售業十多年的鄺志鋒是2022年傑出優質商戶員工服務獎(前線員工)(珠寶及鐘表)金獎得主。他認為在現今社會,服務態度首要是令對方喜出望外。

 

鄺志鋒主要的職責是向顧客介紹鐘表,但他會的可不止於說明書上的資料:「以前公司有駐店鐘表師傅,現在很多都已退休。我自學一點維修技巧,有需要時便能協助顧客。鐘表品牌眾多,調節表帶的方式便有十種八種,換電池的技巧也多得很。」

 

在快餐連鎖店工作了十多年的趙文雪同樣會為顧客做多一步,她是2022年傑出優質商戶員工服務獎(主管級員工)(西菜)金獎得主,她認為在現今社會,服務態度首要懂得換位思考。

 

趙文雪說,快餐店節奏急速,但她堅持以客為先,想其所想,用心觀察顧客所需。

 

她說:「我們常說鑑貌辨色,你要觀察顧客究竟需要甚麼。我們做多一步,關心一下顧客,例如他咳嗽,我們可遞上紙巾,奉上一杯水,讓顧客感受到服務的溫度。」

 

從服務做起

 

全港現時有近8,000間商鋪獲旅發局優質旅遊服務計劃認可,較去年增加300多間。

 

隨着科技發展,商戶營運趨勢有變,旅發局與時並進修訂計劃評審準則,加入「以科技為本提升服務水準」,檢視商戶提供的輪候平台、電子支付方式,並會審視店鋪「整合顧客反饋渠道」的方式,例如商戶會否從社交媒體、線下平台收集顧客意見。

 

旅發局副總幹事葉貞德表示,計劃也調整整體評分標準,增加服務水平評分比例,評審員工儀容、待客態度和培訓等,業界反應積極。

 

她說:「計劃過往偏重貨真價實、明碼實價,這些標準仍然保持,但我們將服務評分的比例大大提高,評分由350分增至400分。商戶要配得上優質招牌,大家在這方面的準則也要相對提高。」

 

她指出,香港人說話較直接,或會令一些旅客覺得態度強硬。她建議業界不妨集中表現專業的一面,令客人感覺到員工只為提供良好服務。

 

從個人做起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副局長劉震說,現時的旅客喜歡深度遊,探索非傳統景點,與當地居民深入接觸。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配合香港無處不旅遊的理念,做多一步。

 

「簡單來說,每個地方都要做好迎接旅客的心態,令旅客感受到關懷和受歡迎。最重要的是你把他當成身邊一個朋友,留意到他有需要便嘗試幫忙,有時遇上旅客,展露一個善意的笑容,可能已是絕佳的友好表示。 」

 

他又說,政府上月推出好客之道運動,並不代表市民做得不好,而是希望定期透過宣傳推廣,提醒市民可以做多一些,對旅客更好,維持上佳精神面貌,令旅客賓至如歸。